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7万亿元(约2.33万亿美元)增加到31.4万亿元(约4.3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从22.5%上升到近30%。
然而,庞大流动人口的出现,也存在城乡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的原因,绝大多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随迁亲属,难以转化为享受城市居民同样待遇的市民。从1978年到1990年,城镇化率从17.0%提高到26.4%,年均增长0.78个百分点。
但这种情况目前已发生转折性变化,城市一般服务业的劳动者平均年龄在攀升,即便是在经济增长下行、城市失业率升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下,城市制造业也出现招工难问题,各大城市更是开出各种优惠条件对高素质人才展开抢人大战。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小农经济把家庭和劳动力束缚在农耕上,安土重迁是长期形成的生活惯习。与此同期,准确地说是从2014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的总量和占总人口的比例出现双下降。当然,对于中国来说,人们对新型城镇化也具有一种期待和厚望,即城镇化能够继工业化之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但对中国来说,今后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指标,可能还不是城镇化率,而是城镇化的发展质量,特别是能否将大量农村户籍的城镇常住人口市民化,能否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并轨,能否大幅度缩小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水平差距。
在城市人口规模方面,学者们曾建立各种模型为最优城市人口规模设立界限。这两个40%,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的40%和农民的非农打工收入占其全部收入的40%,呈现了中国农民的发展困境。在此,双峰效率之一是指绝对福利改进达到帕累托效率,之二是指自身与对手之差为最大。
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萨缪尔森所提新模型的关键点在于引入技术进步变量后还引申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结论。当对 A 与 B 的偏好有差异时,单峰次优情形便会出现,亦即为了追求 A (或 B )的改进不惜牺牲 B (或 A )。经济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或国家)的目标函数一般被假定为收益或福利最大化。
首先要做的是将前述的大国寻求双峰效率这一叙事形式化,亦即用数学语言将其模型化。换句话说,尽管两国均受益了,但其中一国受益程度更大,两国实力对比出现了对相对落后或弱势一方有利的变化。
这样一来,行为体的目标函数就变成双重的了,即绝对福利与相对福利双改进并最终实现双峰效率(最优)。在这一单一目标的指引下,推动帕累托改进和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成为评判目标实现与否和实现程度的基本尺度。萨谬尔森在阐释其理论模型时,所举的例子正是美国与中国。即便是仅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方在时段3继续获益,但整体来看双方在整个过程中还是实现了帕累托改进,而这正是经济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结果。
在萨缪尔森论文的基础上做了上述引申之后,我们便可以尝试着将理论扩展与现实世界中的美中博弈结合起来加以讨论。绝对福利改进容易理解,对领先国而言(对赶超国而言逻辑相反),相对福利改进便是前文重点讨论的总产出量相对差距或比例的拉大。赞成不赞成自由贸易俨然被认为是判断经济学家真伪的标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键区别之一在于行为体的目标函数。
然而这一经济学共识在21世纪伊始便受到了挑战。) 进入 张宇燕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从纯粹经济学角度看,尽管在时段3双方又回到了原点(时段1),但在时段2双方均获得了贸易收益。在大国间产出的量与质差距显著缩小时、或它们博弈激烈程度趋高时,追求次优结果应该是领先国的理性选择。
当想要再扩大与对手差距(偏好 A )却不得不牺牲自身绝对福利时,或当想要继续改进自身绝对福利(偏好 B )就不得不忍受与对手差距缩小时,便分别达到了单峰最优( A 或 B )。在萨缪尔森眼里,这一情景意味着一国受益的同时另一国遭受了持久的损害。具体些说,领先国的策略选项就包括以下努力:全力阻止赶超国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鼓励或放任赶超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曾经是自由贸易旗手的美国重量级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于2004年在《经济学展望》上发表的题为《李嘉图﹣穆勒模型在何处确证或质疑了支持全球化经济学家的观点?》的论文其次是筛选出博弈双方在追求双重目标时的策略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具现实性的策略有六项。) 进入 张宇燕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以上就是我们几近杀青的论文的基本逻辑与内容。首先要做的是将前述的大国寻求双峰效率这一叙事形式化,亦即用数学语言将其模型化。
即便是仅有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一方在时段3继续获益,但整体来看双方在整个过程中还是实现了帕累托改进,而这正是经济学家们梦寐以求的结果。当想要再扩大与对手差距(偏好 A )却不得不牺牲自身绝对福利时,或当想要继续改进自身绝对福利(偏好 B )就不得不忍受与对手差距缩小时,便分别达到了单峰最优( A 或 B )。
在萨缪尔森眼里,这一情景意味着一国受益的同时另一国遭受了持久的损害。虽说每次领先国都比追赶国多收益25%,但如果交易次数无限放大的话,最终追赶国与领先国的产出总量之比就会无限趋近于80%。
百年大变局在各个领域均有所反映,在经济学领域亦十分明显,其突出表现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对自由贸易的理解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我们有一个小小的学术野心,那就是在东升西降和西强东弱的演化过程中,为分析大国博弈提供一套尽可能简洁完整、使用便捷、贴近现实、普遍适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架构。假定在时段3之后两国在分别生产两种相同产品时生产率保持不变,两国的总产出量之差或之比就会不同于从前了。现实中美国对华政策的两大措施,即用国际规则将中国锁定在全球供应链的中低端(规锁)和打造平行体系以压缩中国海外市场规模(脱钩),便可以方便地在上述叙事中找到自己恰当的对应或位置。
在大国间产出的量与质差距显著缩小时、或它们博弈激烈程度趋高时,追求次优结果应该是领先国的理性选择。曾经是自由贸易旗手的美国重量级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于2004年在《经济学展望》上发表的题为《李嘉图﹣穆勒模型在何处确证或质疑了支持全球化经济学家的观点?》的论文。
赞成不赞成自由贸易俨然被认为是判断经济学家真伪的标准。最后是以多重均衡解为基础,运用所形成的叙事对国家间的现实博弈过程和结果加以描述与解释。
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键区别之一在于行为体的目标函数。具体些说,领先国的策略选项就包括以下努力:全力阻止赶超国在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鼓励或放任赶超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这样一来,行为体的目标函数就变成双重的了,即绝对福利与相对福利双改进并最终实现双峰效率(最优)。他指出,一旦加入技术进步变量就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一国因制造某种产品的生产率提高而使两国在生产两种相同产品时的生产率之比相等,随之比较优势消失贸易收益归零两国分工终止(时段3)。在萨缪尔森论文的基础上做了上述引申之后,我们便可以尝试着将理论扩展与现实世界中的美中博弈结合起来加以讨论。在此,双峰效率之一是指绝对福利改进达到帕累托效率,之二是指自身与对手之差为最大。
从纯粹经济学角度看,尽管在时段3双方又回到了原点(时段1),但在时段2双方均获得了贸易收益。换句话说,尽管两国均受益了,但其中一国受益程度更大,两国实力对比出现了对相对落后或弱势一方有利的变化。
在过去200多年里,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认同,因为无论是逻辑还是经验事实大都支撑了这一观点:自由贸易能让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或地区的福利得到改进。萨谬尔森在阐释其理论模型时,所举的例子正是美国与中国。
绝对福利改进容易理解,对领先国而言(对赶超国而言逻辑相反),相对福利改进便是前文重点讨论的总产出量相对差距或比例的拉大。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